请使用下方推荐的浏览器访问

安卓版本 苹果版本
2345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谷歌浏览器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理论观察]向着民族复兴伟业前进

时间:2024-10-03 18:53:03 点击: 【字体:

  1949年10月1日,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历史性伟大胜利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历史由此翻开新的一页,中国人民由此迎来新的生活,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就是旗帜、就是方向。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75年来,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起步阶段,我们曾一度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很快发现了问题,并鲜明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的主张。探路之役,并不顺遂。在遭遇挫折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鲜明提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我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道路问题上要保持高度清醒,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始终坚定道不变、志不改的决心和意志,深入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民手中。”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道路自信,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

  以理论创新引领开创新的事业

  以理论创新引领开创新的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环顾世界,还没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锐意理论创新、注重理论武装的。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革命年代,在经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后,我们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命题。正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75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理论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止,理论成果十分丰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尊重价值规律,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成果,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指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新时代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党的理论创新开辟了广阔前景,提出了新的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新征程上,我们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就必须坚定理论自信,坚持“两个结合”,不断解答实践遇到的新课题,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

  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制度竞争,是国家间竞争的关键要素。世界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竞争从未停止。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长期性。75年前,在全球兴起的民族解放浪潮中,中国共产党人果断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

  75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确立、发展并逐渐完善,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党领导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得以发展完善。我国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突破,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全面铺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党坚决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体制改革,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经过持续改革,我国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部署,吹响了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改革号角。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此后,召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部署,召开党的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部署,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年磨一剑。经过艰苦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新征程上,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就必须坚定制度自信,紧紧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必须倍加珍惜、牢牢坚持。

  75年来,中国文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日益增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坚持“两个务必”,提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文化建设取得显著进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实现大发展大繁荣,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进入新时代,我们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强调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经过艰苦奋斗,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征程上,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就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切辉煌,皆为序章。回顾过去,不仅是增强信心,更重要的是保持战略定力。展望未来,不仅是为了畅想光明,更重要的是保持奋斗精神。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一定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